@fototaiwan

「佐榮寫真館」蝦皮官方商店,全網獨家,全部作者親筆簽名免運費!https://shopee.tw/hotqoo?categoryId=100643

@weihhuang1232

僅有2%的家庭改名,其中“要求全家說日語”,應該是不低的門檻。

@tsukisiro

年初去拜訪堂哥, 他才給我看過祖厝翻新時找到的阿公當年的一些證件, 包括勞保証與學生證, 還有去日本學工控(沒錯當時日本就有自動化生產線了)時在當地的健保卡等等, 
才知道我們家族當年的日本姓氏. 而其中有一個小冊子是健康記錄簿, 個人資料與哪時在哪看過什麼病與身高體重都會寫進去, 封面就有阿公的日本姓名再括號原本的中文姓名.
我們家族當年姓「里見」(SATOMI), 就是八犬傳的那個里見啊, 我跟堂哥開玩笑說怎麼阿祖當時沒有生8個小孩...

@林晟淯-t1g

雖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會改日本姓氏,但是在日治時代末期,有許多台灣人會取日式名字,就像我阿公的姐姐,昭和15年(1940年)生,原本在紀錄生卒日期的記事簿上,寫的名字是林玉子,但上面又打了個叉,下面寫了一個尾,變成林玉尾,應該是國民政府來台後,把有日本風格的名字改掉,為了融入新的政權。

@junmove

我覺得台灣有趣的一點中南部人對日治時代的印象都是蠻好的,但是北部卻是對日本人恨之入骨。
我想也許是中南部人大部分都是經歷過日治時期的後代,北部通常是1949後的中國移民,才會有這種兩個極端的情況。

@hein-tw

中部這裡聽過老一輩的會叫對方日文名如:はるこ之類,也有看過還留著當年小學的日語讀本

@ellicktaiwan5131

感謝分享,當年我家也是有日本姓,姓的決定說起來相當的... 怎麼說呢,我祖公選了地名相關的字當姓氏,如果就當年姓氏沿用下來我也有個福山的姓。就他本人說他小學的時候的作文被選來表揚,就他老人家說的小學生活我是覺得蠻硬的,除了讀書、也有教怎麼耕種作物、還在那個時期學會了Concertina手風琴。對他來說那是個很豐富的學生回憶。

@游志明

我祖父日治時期的戶口名簿職業是炭礦主人,全家也是改姓。戰後為了辦繼承,還被國民政府的官員刁難,要我們證明日本姓名和國民黨姓名如何是同一人。

@junmove

難怪我們台中老一輩日治時代的長輩都有日本姓名.
連我四個姑姑每個本名都是日本名,民國後才改回中文名,但是我爸爸稱她們的時候還是叫她們的日文名.
我大姑姑1930年出生,她的日文很好,也經常去日本。
活到96歲,去年中秋前才過世,也在慈濟擔任過幾十年的志工。

@OO-ru6zt

記得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,有個橋段是台灣家庭改名字。兒子和父親說老師叫他們換日本名字,父親嗤之以鼻。
然後兒子說改了名字配給會變多。父親眼前一亮,叫兒子去跟老師說他們全家要改名字。

可見那個時代改名字的門檻為什麼會這麼高。

還有就是國民黨逃到台灣來時,就把說台語和日文的公務員以『不會北京話』為由開除,甚至到228時也是被迫害的對象之一。

@yoshikuj

那個年代應該是有點社會地位的人,才有條件改姓名吧?

@吳明聰-l1d

表兄妹們多年為相見!講起父母是誰都要講日語名字才會知道!

@spring38012

哦~所以皇民化用現在的話來說比較像是現代化的概念,然後這種概念普遍於日本內地和台灣

@曾是皮

日本才是真正的內地😂

@cocowuma

所以家中有長輩的名字是日本名字 真的很好玩

@jagerpanzer1721

姓氏剛好是日本古漢姓,所以改讀音不用改姓氏。聽說祖輩女性有日式名(慧子 洋子一些的)
國民黨統治後改名,父母輩有日式小名。

@kuoweilee3332

我阿嬤有改過兩次名字
一開始是中式名字、後來改成日式名字
在昭和19年結婚生下我姑姑時
姑姑一開始就是使用日本名字
直到今日、我阿嬤依然用日文名字稱呼我姑姑還有她的同年朋友

@datapure

我家住大稻埕也有日本姓,因為阿公阿嬤都是日本教育在日本人的會社上班,老爸小學三年級台灣光復。

@ooyamasu7976

我的父母都在日據時代讀到中學校的程度,當國民政府來台的時候還只會說日文及台語,而且祖輩也都前往日本唸書(早稻田/九州大學)又因為在台南州擔任公職及經商(貿易特許)所以也是有改為日本姓氏
親父により、「武田」と変わった、母の方は「大山」と変わった(13:15 示したように)

@yuta7687

我的阿祖在日本時代擔任公務員,去查了總督府職員錄發現1940年以後原來的名字就不見了,後來才在1941年的記錄比對職業和出身地以後才發現原來我的阿祖改了名字。